成都政協專訪成都綠化施工公司華西集團集團黃先友:超前思維與平臺意識
在那些同時關注“雙創”浪潮創新者與就業者的人里,成都市政協委員、成都華西生態集團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黃先友堪稱理論與實際行動并重的典范。他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以思維大膽、超前聞名,在放棄體制內發展的機會投身園林、生態領域做企業后,他善于整合各種資源、敢于突破傳統和跨界融合,視“以低碳技術打造現代景觀,以生態理念助益行業發展”為企業使命,以“專業專注、突破創新、同創夢想”為公司理念,致力于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與更多的就業崗位,也在行業內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創新當與時代接軌
記者:請結合您的切身經歷與成都綠化施工公司華西生態集團的發展歷程,談談您對創新創業的理解。
黃先友:離開政府部門轉做企業經營,是我的性格使然,放棄了一些晉升通道和職位是很可惜,但能更好地證明自己。當時對業界的考量也有揚長避短之意,我肯定選擇與環保相關的領域,因為人脈關系、技術專利都在這一塊,但當時生態環保產業的春天遠未到來,于是選擇了與之相關的園林產業。
華西生態集團剛成立時還不是這個名字,因為掛靠的緣故,當時叫華西生態建設中心。不管名字怎么改,“專注、創新、共享”是不變的關鍵詞。至今公司都有這樣一句話:“卓越源于專業,專業源于專注,進步源于創新,創新源于突破,成功源于共創,共創源于共享”。
與其他公司相比,我們有兩個不同點:社會使命感強,創新意識強。成都早期的活水公園建設就是由我們執行;成都Z早的草皮卷也是我們在北京全國農業博覽會上發現,看好其推廣價值從而引入的。
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大幅回落的形勢下,“雙創”釋放出的創新紅利將使企業抵御市場沖擊,保持行業領先。經過這些年的技術積淀與發展,如今華西生態集團擁有兩項生態技術創新重點產品:透氣性植草網格(混凝土草坪)與綠色水務。
混凝土草坪以發泡混凝土為本底,加入添加劑,使城市“綠地硬化、硬地綠化”,提高城市綠化率,節約建設用地,實現硬地的透氣透水,是海綿城市建設的理想專利技術。
綠色水務由原有的園林景觀技術發展而來,之前與美國人合作建設活水公園,與日本人合作建設望江公園的生態河堤讓我們積累了相關經驗,得以從景觀、文化、生態三個層面來打造城市綠色水務,助益城市生態,也大大降低了管理、維護費用。
多年前我們就做出了發展這兩項技術、產品的戰略布局,直到現在進入收獲期,但如何讓這些好的創新產品快速進入市場,依然是需要認真對待的課題。
記者:在您看來,應該怎么打破類似產品“創新容易、推廣難”的怪圈,如何避免創新泡沫化、同質化?
黃先友:在市場環境下,企業理應對創新感知Z為靈敏,Z能適應市場需求確定主攻方向,從而以創新成果搏擊商海大潮。
毫無疑問的是,創新需要超前思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擁有超前思維有助于對未來行業發生什么樣的轉變作出預測,從而對資金的使用、資源的分配、研究的方向作出適當的調整。但此時有個“度”的問題,有些創新產品恰逢其時,迅速融入市場大獲成功。有的創新產品卻是雖然實現技術突破,但遭遇阻礙,折戟沉沙。換言之,太過超前的創新技術需要適時推出。
以我們的混凝土草坪為例,2000年時我們已經完成研究工作,可以進入市場。但在該項技術小范圍流傳之后,遭遇到相當大的阻力,很多企業并不接受甚至抵制這項產品,公司因此遭受了重大損失。不得已我們將其封存,直到近幾年國家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才重新進入市場并廣獲好評,與之前的境遇截然不同。我們的生態水景觀技術也是如此,發源于上世紀90年代,直到今天才算迎來了好時光。這一類新興技術與傳統市場力量的博弈并不鮮見。
與此同時,判斷一個企業的競爭力,不是看廠房、設備和土地,而是看其擁有多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各類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和依托。然而由于打擊知識產權侵權的力度不夠,剽竊、抄襲、仿造、山寨成風,創新者在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資金之后,創新成果卻得不到有效保護,這樣的局面必須得到改觀。
平臺統合眾方之力
記者:“雙創”生態圈既要重視創新側,也要重視就業側。在“雙創”大潮中,就業者將從低效率的產業、行業或地區流向高效率的產業、行業及地區,以更好地發揮作用。在這樣的語境下,華西生態集團旗下華西網絡技術科技有限公司建設、運營的“綠智聯”將起到怎樣的作用?其現況如何?
黃先友:平臺是載體,也意味著影響力和集聚力,優質平臺有助于實現上下游產業、優勢產業資源、人力資源的加速集聚。
“綠智聯”是我們研發、建立的生態行業的人才網絡平臺,致力于生態領域人才、智力資源的互聯互通。這也將是一個行業人才的大數據庫,從專家、教授到普通學生、一線技術人員都有所涵蓋,將為未來建立生態研究院夯實基礎。
目前產品研發已基本完成,計劃公測后于年底正式上線運營。在形成生態行業高端人才的專家智庫后,為政府提供諫言建議,為社會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為行業專業人士提供培訓服務,為專家團隊之間提供交流平臺服務;在整合行業各類從業人才、打造行業人才的各類交流平臺后,以企業家俱樂部、設計師工會、項目經理聯盟等形式,實現行業人才的職業行為規范、政策水平提升、專業知識增長,就業互聯互通;Z后是建立幫助行業學子升學、助學、就業、創業的幫扶平臺,為行業學子就業牽線搭橋,開展對口業務培訓和創業幫扶。
其實早在2002年,我們就設立了“華西生態獎學金”,每年拿出20萬來獎勵這個領域的優秀人才,如今只是將其擴大化、廣域化,在就業側實現人才的有效整合與串聯。
實際上,建立“綠智聯”也是踐行我們的企業使命之一——“以生態理念助益行業發展”,做工程、做項目也在為行業發展盡力,但那是落在了某個具體的“點”上面,而“綠智聯”的平臺效應影響的則是整個行業。這個領域需要“百花齊放”,需要學院派和實戰派人才攜手共促發展。
在努力實現技術創新之余,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的創新也是我們的突破重點。在經歷發展的數個階段之后,華西生態集團的現階段目標是打造完整的集成服務商,提供生態領域項目的策劃、設計、投資、施工、運營、維護等一條龍服務。這也是平臺集聚力的一種表現,可以將各個企業的優勢高效統合。在設計、施工、養護這幾塊,我們都擁有高資質的專業隊伍,再與金融機構開展合作,就能從之前的園林景觀向綠色水務、土壤治理等領域實現進一步拓展。
記者:從早早踐行創新創業,到現在助力更多人投身“雙創”,置身當下,請談談您對創業成功率的看法。
黃先友:是否創業,選擇很重要,要身兼“道痕”,心懷“道德”,前者是自然規律、產業規律,后者就是遵循規律做事,從而有格局,有心胸,有境界。這決定了創業者的事業是否做得久,做得大,看得遠。
我們完全可以以此來具體解構創業的成功率。Z早的兩年半時間是初創企業的第一階段,也是Z艱難的死亡時期,創業者不光要勤奮、能干,還需要有一定的社會資源以及機遇,即使這些要素全部具備了,依然有50%的初創企業堅持不下去。第二個階段,也就是第二個兩年半時間,進入發展時期,企業開始做大,原有的方式方法需要改進,新的人力、物力資源和資本將逐步被引入,這個時候要有心胸,能容人容事,新的力量進來了,不光分享責任與工作量,也分享初創者的權力,如果沒有心胸的話,30%的企業會一蹶不振。堅持到第三階段的企業已經只剩20%,但考驗遠沒有結束,企業的方向問題被提及,上坡、下坡還是轉彎,要想進一步升華得看企業領導者的境界,沒有境界的企業也將被淘汰。不到十年時間,創業者的企業就如大浪淘沙,真正能存活的屈指可數。
創業并不是件很時髦的事,壓力、困惑、痛苦都隱在水面之下,要慎重思考自己的創業目的,多想想產品、功能、方向、模式,明確自己的創業行為,不能被潮流牽著走。
回顧創業以來的艱辛與浮沉,自嘲“就是愛折騰”的黃先友反而誓將企業創新之路走得更加堅定。因為,“科技創新是‘雙創’的根本之一,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創業,也不是所有的項目都適合創新,只有在科學技術上以超前思維與時代接軌,注重平臺統合作用,才是真正的創新創業的動力和價值所在?!?/p>